AccRate—全球首创抗癌靶向药性检测技术定义者
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
全国总决赛金奖
一、项目介绍
目前,癌症对人类的威胁越来越大,而人类能够有效应对癌症的方法之一就是药物治疗。对于普通药物而言,通常在进入体内后仅有极少一部分才能够真正作用于病变部位。这是制约药物疗效,并导致药物毒副作用的根本原因。获取具有像导弹一样精准靶向能力的药物是人类的一个梦想,也是药物开发的终极目标。靶向药物是指被赋予了靶向能力的药物或其制剂。其目的是使药物或其载体能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靶向制剂可以使药物在目标局部形成相对较高的浓度,从而在提高药效的同时抑制毒副作用,减少对正常组织、细胞的伤害。

然而,癌症是一类复杂的、异质性很大的疾病,即便是同一种癌症,由于个体差异,不同患者体内存在着不同的“靶点”,因此,同一种靶向药,在临床应用中的疗效也因人而异,这也是靶向药治疗癌症的一大障碍。因此,如果能有一种方法在用药前预测药物对患者的有效性,将大大降低药物无效的风险。而现有的检测方法普遍存在准确性不高、耗、价格贵、取样痛苦等难题。
南开大学药学院博士研究生张恒所在的课题组此前一直致力研发抗肿瘤药物,每次在研究药物的靶点时,都必须依赖药物探针的帮助,这引发了课题组的思索:是否可以利用药物探针,在组织标本上进行染色,实现药物效果“可视化”,从而帮助患者更精准用药。而后,团队通过进一步实验验证了这一想法,并开发了准确、高效的药物敏感性检测技术,命名为AccRate技术。

张恒介绍说,“这一技术通俗来讲,就是用荧光标记药物,并作用于患者的病理切片上,如果药物能够与患来预测靶点的含量,根据荧光信号的位置预测药物的效果和副作用。” 该技术是一项普适性较强者的靶点原位结合,荧光就能显示出来,如果没有靶点存在,就检测不到荧光信号。根据荧光信号的强弱的技术,可以更清晰地判断药物与靶点的相互作用,荧光信号越强,说明亲和性越高,反映该组织存在的靶点越多,药物越有效。利用该技术处理患者的病理切片,在4小时之内就可以通过染色强度来预测该靶向药是否对该患者有效。
二、负责人介绍

26岁的张恒是大赛高教主赛道金奖项目《AccRate—全球首创抗癌靶向药敏感性检测技术定义者》的负责人,在这位药学院2020级药理学专业博士研究生看来,“从大赛过程中得到的收获比大赛结果更为重要。创新创业是接触社会、接受社会教育的一个过程,特别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对于初入社会的我们而言,无疑是有很大意义的。”
